預防關節炎!每天練5動作 關節保年輕

2015-12-09 08:41:45 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/專題報導


關節炎怕開刀 惡化速度更快

圖/北醫附設醫院提供

分享

關節痛千萬別忍著,臨床醫師發現,許多長者長期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,寧願忍痛減少出門也不願意開刀,長期增加關節的負擔,反而造成X型腿、O型腿、風偏腿(兩腿歪向一邊),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,減少活動反而讓失智症等疾病降臨得更快速。

根據統計,60歲以上的族群有8成民眾飽受「退化性關節炎」所苦,許多老年人以為這是老化的常態,總會忍著不去看病。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健煜表示,一名92歲的老爺爺,膝蓋疼痛超過6年,走路全仰賴拐杖,今年已完全無法站立,當初有痛感時,因為害怕開刀,甚至覺得開刀後可能一輩子都要坐輪椅,以致關節功能愈來愈差。

陳健煜表示,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年齡老化、關節韌帶鬆弛不穩定,導致不正常的撞擊及磨損,讓軟骨下的骨頭承受更大壓力,而肥胖也會造成關節的壓力,體重每增加1公斤,膝蓋負擔多4倍,45歲以上的民眾絕對需要多注意。

建議就醫評估 若嚴重可更換人工關節

全台每年有2萬多位患者更換人工膝關節,而且隨著老年化的社會,更換膝關節的人數,每年以5%到6%的速度成長,陳健煜表示,門診中不乏已高齡80、90歲的患者,都因為關節退化而接受人工膝關節植入手術,因此現在可以到處趴趴走,例如7年前有位94歲的老爺爺置換人工膝關節,現在已成為馬祖的人瑞。

陳健煜表示,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致命疾病,未必需要更換人工關節,而是根據病史、疼痛指數評估,若疼痛指數達8分以上,就可考慮開刀治療。

不過,更換人工膝關節並不適合有心肺疾病、重度失智、嚴重骨鬆、營養不良的患者,主要是開刀時這類的病人會出現血栓,難免有致命風險。

5招助你保持好關節 圖/聯合報提供


針灸+穴位 找回膝利人生

2015-11-22 09:12:01 聯合報 陳嘉允/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針灸科主任


「陳醫師,我的膝蓋痛好幾年了,有醫師說如果再沒改善,可能就需要換人工關節,請問中醫有沒有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法?」

膝關節的構造是由股骨、脛骨、腓骨、髕骨構成膝關節的主體,覆蓋在骨頭上的軟骨以及骨頭周圍的滑液囊,也為膝關節提供良好的緩衝;最外側則有韌帶、肌肉與脂肪層包覆,提供膝關節活動的動力及緩衝保護。

慢性膝關節疼痛的病人中,膝關節退化占了大部分,退化愈嚴重即表示軟骨磨損、滑液囊受損的程度愈嚴重。也因這些緩衝系統無法發揮作用,使得關節附近的骨頭容易長骨刺、變形,目前有相對應的藥物、針劑注射、微創手術、關節置換等治療方式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關節痛問題屬於「痹症」、「風濕」,因為風、寒、濕、熱等邪氣侵犯關節而發生疼痛。風邪善行,痛處轉移不定,寒邪凝滯經脈,則痛處固定,濕邪重濁則見腫痛,所以臨床上常見病人在不同的環境下,容易誘發不同的膝關節疼痛,例如有人快下雨就開始發作疼痛。

此外,當關節疼痛後期因身體與外邪相爭日久、正氣虛損而有氣虛或肝腎虧虛的問題,因此在急性發作期以袪除風寒濕熱等外邪為主,而在慢性緩解期則以補益肝腎,壯筋骨為主。

除了藥物的治療,針灸或穴位按壓也是一種選擇,如陰陵泉具有去濕的功效;八會穴、陽陵泉可改善肌肉緊繃;三陰交、太溪、復溜則可補益肝腎氣、強壯筋骨;足三里具有補氣的功能。因為疼痛時容易誘發膝關節周圍的肌肉緊繃,加重疼痛以及不利於行走,也可以加強膝關節附近的穴位如血海、梁丘、風市、伏兔、膝關、膝陽關等穴位,具有放鬆肌肉、強化周邊肌肉協調的功能。

整體來說,針灸對於緩解關節腫脹疼痛、加強周圍肌力、驅除外邪、補益正氣具有一定功效。

至於日常保健的部分,平日仍要有規律的運動,以維持膝關節周圍的肌力,但是要盡量避免造成膝蓋壓力的活動,可使用護膝保護、穩定膝關節,避免過度屈伸;坐著休息時可於膝關節上熱敷,並進行抬腿運動,可促進膝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,達到強壯周邊肌肉的功效。

膝關節的構造 圖/陳嘉允主任提供 繪圖/吳懿雯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澎歌 的頭像
    澎歌

    澎歌的部落格

    澎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